何纯渤在宋明歧等人未到达牡丹江“请罪”之前,就从不太清楚的电话中了解了“事故”的大概情况,并立即向绥宁省委、省政府及省军区做了汇报。宋明歧等六人连救火时穿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下就赶到省政府三楼,大家一见到何纯渤就跪了下去,“水电厂毁了,我们是来请罪的,处分我们吧……”何纯渤看到水电员工这一举动愣住了,急忙扶起来他们,“你们这是干什么?新社会不准这样,有事情坐下来好好说。”何纯渤边安慰大家,边派警卫员接来正在家养病的姚大本,一同听取汇报,分析烧机原因商讨下一步的打算……
《原动力》的第七章中,作家用浓墨重彩描写了在党的领导下,觉醒了的电力工人以主人翁的豪情用智慧和行动,为电厂一号机组的修复献计献策无私奉献的感人场面。经历了二号机修复失败的打击,工人们知道:技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依靠日本人。工人们一致同意要通过一号机的修复,完全掌握维修技术。他们让日本人“动嘴不动手”的指挥,关键部位全部由工人自己拆装,遇到问题和困难就发挥集体的智慧,反复试验,直到完全修好弄懂。大家在原来修复二号机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这次修复进度明显加快。一时难以修好的部件,因两台机组的设备型号是一致的,就采取两台凑一台的方法临时解决。
为了能够早日发电,职工们日夜奋战,紧张的修复工作进入了高潮。困了,工人们就在发电机边睡上一小觉,醒了接着干。饿了,大家就喝点小米粥就咸菜,然后连轴转。宋明歧四岁的大儿子在给父亲送饭时,从山坡的梯道上滚了下来,摔坏了手脚。他没有花一点时间回家看孩子一眼。姚大本的孩子在牡丹江因病离开人世,不胜悲伤的他也没有听从工友的奉劝回家料理家事,依然坚定地留在厂里和工人一道拼命工作……
1946年11月27日早六时,当刘志合上送电开关的刹那,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百里之外的牡丹江,给这个解放不久的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公元1946年,牡丹江电力史掀开新的一页,迎来了新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新黎明。
1946年10月16日将永远载入牡丹江电力发展的史册。这一天,在中国领导下的牡丹江专署电业总局正式成立。被称为“中国电业第一人”的何纯渤任牡丹江电业总局第一任局长。
1947年5.1国际劳动节,何纯渤和镜泊湖发电厂的工人们意气风发地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他们簇拥着喜庆的彩车来到火车站,24列军车昂首待发,每列火车有32节,共计1500门大炮,炮筒林立,蔚为壮观。这是炮兵司令朱瑞专门邀请大家参观修整一新即将投入战斗的各式大炮。朱瑞高兴地对大家说:“有电就有炮,有炮就反攻”。镜泊湖发电厂的修复,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东北解放战争,源源不断的电能还化成了埋葬蒋家王朝的巨大推动力。这感人情景令刚来到镜泊湖电厂体验生活的著名女作家草明异常激动和骄傲,她决定以修复电厂为素材,创作一部描写我党领导下工人阶级成长的小说。1948年中篇小说《原动力》向全国第六次劳动代表大会献礼,同年9月史诗般的伟大巨作《原动力》在哈尔滨公开出版发行。通过这部小说,全中国和全世界了解了“玉带湖”畔修复电厂的电力人们……
1948年4月下旬,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林枫来厂视察,当他听完修复电厂艰难曲折的经历后,感慨万分,信笔挥毫写下了“劳动者创造光明的世界”的题词。7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来到镜泊湖,专程摄制大型文献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二辑,用影像记录了电厂修复工作的珍贵历史镜头。8月,王月轩代表解放区电业工人参加了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并被推选为大会的24名主席团成员之一。8月下旬,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立三及朱学范,在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结束后,在王月轩的陪同下,来厂视察……
驻足厂貌焕然一新的国家电网镜泊湖水力发电厂,凝望着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林枫于1948年为镜泊湖发电厂题写的“劳动者创造光明的世界”发电纪念碑,我知道这是铲掉了日伪时期发电纪念碑文,重新雕刻在花岗岩碑面上的历史见证,它记述了中国电力工人在解放战争时期所建立的不朽功勋。七十多年过去,耳边还可以听到电能传导的嗡嗡声,它仿佛在告诉大家:这是火的声音,这是工业的呐喊,这是光明的《原动力》……在这高压电力的激活下,《原动力》带领我们正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越。
本文由:意昂体育发电机维修网站提供